课程思政 | 历史的镜鉴与思想的引领——《艺术史》课程案例
日期:2025-05-06 作者:db:发布人 来源: 浏览量:0
案例名称:“艺术史”教学案例——以“中西方艺术的对话”为主题的期末作业设计
团队成员:邹兰 付力娅 刘石 李婷婷 梁天慧 丛旭
《艺术史》作为高校美术与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,不仅传授艺术知识,更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。课程面向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学生,旨在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,引导学生将艺术史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与素养,树立人文与家国情怀,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。
课程深度挖掘艺术史中的思政元素。学习中国艺术史,特别是宋代瓷器等传统工艺,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、自信心,培养爱国情怀,增强传承和保护民族艺术的热情。对敦煌文物流失的研讨,则强化学生保护文物的责任感与使命感。
图1. 《艺术史》课程优秀作业
课程通过主题式教学和结合热点时政,将艺术史知识与思政有效融合。讲述文艺复兴大师创作,旨在激发学生对艺术职业的敬重与创新精神。结合巴黎圣母院大火等事件,引导学生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。讲述流失文物回归历程,开展爱国主义教育,增强学生的时代担当。
教学方法上,课程利用最新考古发现(如三星堆)和博物馆、美术馆等文博场馆资源,活化历史,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。通过实践活动,增强学生文物保护的主人翁意识。这种“引领式”学习将知识摄取与潜移默化熏陶相结合。
图2. 《艺术史》课程优秀作业
《艺术史》课程思政实践,不流于表面,注重深度探究与系统培养。它有效地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艺术史教学全过程,弥补了思政课程的不足,有力保障了“立德树人”中心目标的实现,培养了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的艺术人才。
【收藏本页】